
故事:劇情開始於兒子童年,那是文革後期,經歷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和毛澤東逝世,這是共產中國的歷史轉捩點,今年適逢卅周年。此後逐漸開放,片中不提六四,然而強調八十年代新舊衝突,兒子青春反叛被父親強硬制止。九十年代以來北京繁榮,兒子成為畫家,父親仍流連於待拆的舊屋,父子情仇怎樣了結﹖那個慘受文革之苦的父親,望子成龍,卻專制獨裁,這父親形象顯然在寫實中亦有政治象徵。此片採取主流態度,一方面拍出新一代無法忍受家長式管治,另一方面形容嚴父是有情義有原則的好人,確實使兒子成才。妙在結局沒有故意讓父子團圓,而指出新一代的父親當會和老一代不同。
認識導演張揚是他上一部電影「洗澡」,那時人在上海,忘記了什麼原因會進場觀看「洗」,起初以為會是一套悶片(那時在下眼中中國什麼也是悶的)。可是「洗」郤令在下眼前一亮,原來國內電影不比自己想像的悶(只是在下井低之蛙吧)。
「向日葵」與張揚前兩部作品「洗澡」及「昨天」被稱為父子三部曲,都是以描述父子關係的電影,「昨」在下沒看過,這裡不作評論。「洗」跟「向」都是在北京城胡同裡的故事,「洗」是講述大兒子離鄉別井工作後,因為要繼承家裡的澡堂而回家,跟父親不同的生活習慣故事,而「向」則由父子三個不同時代所經過的風風雨雨所成。
兒子一直對於父親的做法也是否定的,但郤對於父親對他的期望郤一直沒有丟低,最後也成為父親所希望的一樣,做一名出色的畫家。片中有一句我是非常同意的,「我現在還沒打算做父親,我不想成為跟爸一樣的父親,我一定要成為一個稱職的父親」(不太記得,大概啦)。很同意,因在下的爸跟戲裡的機本上是同一類人,很有共鳴。
「洗」及「向」都是值得一看的中國電影,在下誠心向各位推介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